从汉代广州出发的TA,一度风靡欧美,现在还在流行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从汉代广州出发的TA,一度风靡欧美,现在还在流行

世界茶叶看中国

中国茶贸看广州

自“一口通商”起

广州开启了

中国茶叶商贸的黄金时代

一批批中国茶从广州十三行出发

销往全球

从而确立了广州

在世界茶叶商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

图/视觉中国

历经千百年积淀的今天

一箱箱中国茶又广州芳村出发

销往世界传承茶贸文化

延续千年商脉

所以,业界有种说法

想做茶叶生意

都要来广州芳村取取经

图/视觉中国

茶贸历史 源远流长

广州茶叶贸易唐宋就兴盛

广州人善饮茶,一句“得闲饮茶”的口头禅道出了广州人茶文化的精髓。不过,广州自古是商贸重镇,茶文化天生就有浓厚的商贸味儿。

广东省博物馆,广东“茶楼”人物喝茶生活雕像与环境。(图/视觉中国)

早在汉代,广州已是对外贸易港口,与东南亚、南亚一带诸国通商,带去丝绸、瓷器和茶叶等。茶叶出口贸易得益于广东茶产业的发展和广州的贸易地位。

唐宋时期,广东茶产业发展很快,拥有从产茶、制茶再到卖茶的产业链。

唐代茶学家陆羽将全国产茶之地划为八个区域,其中广东属岭南茶区。陆羽还认为,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。

图/视觉中国

从宋代开始,北方茶礼、茶俗集中传入广州,深入民间生活,进一步刺激了茶叶生产和贸易。这一时期,广州已成中国第一大港、世界的东方港市。从广州出发的“广州通海夷道”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,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。

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繁荣的外贸交往,让广州茶叶外贸走向兴盛。当时,广州与闽州、扬州和明州(今宁波)并列为全国四大茶叶外贸集散地,波斯、印度等地的商人都来广州做生意,茶叶也成为热销品之一。

晚唐时期,茶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,且广州茶叶贸易带来的税收在全国占比不低。

中国茶明代从广州远销欧洲

1275年,意大利探险家马可·波罗来到中国。17年后带着茶叶和瓷器返回欧洲,写下世人皆知的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,令西方人更加向往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。明清大量欧洲人来广州买茶,与他带回去的茶叶或许也有些关系。

明代,中国对海外贸易时开时禁,但广州一直处于开放状态。明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有“海上马车夫”之称的荷兰商人第一次把中国茶叶由广州运往欧洲,开启了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时代。

图/视觉中国

1662年,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远嫁英国王室。凯瑟琳不太喜欢当时流行的咖啡,更偏爱中国红茶。当时,茶叶在英国十分稀有,被视为“治病救人”的高贵药材,一般人根本舍不得拿来喝。凯瑟琳带了几箱茶叶到英国,每天都要喝上一杯,又常在宫廷举办茶会,由此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“饮茶王后”。

饮茶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,激励着西方商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购买茶叶。

“当时钟敲响四下时,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。”这句流行于17世纪英国的民谚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:人们热切期望着午后那一刻的到来,沏上一壶红茶,消遣悠闲时光。

清代十三行建全球茶叶贸易体系

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中国开海贸易,设立了粤、闽、浙、江四海关。表面上是“四口通商”,但外商还是喜欢在广州做生意。随后康熙也御批,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。

开海之初,清廷还没有成型的外贸管理体系,外国商船不好停靠,货物也不好衔接。于是,珠江边就出现不少牙行商户,他们专门帮助外商集散货物,受到欢迎。

后来,政府就干脆招募十三家有实力的“牙行”充当中间商,与外商做生意,并代征缴关税,俗称十三行。

《广州十三行图》; 图/视觉中国

1720年,政府又设立针对茶叶外贸的官商组织——公行行商。自此,茶叶出口实际上就成了行商与外商之间的交易,全国各地茶叶均自广州销往海外。

当时供应欧洲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和安徽等地。每年3月,外商根据本国贸易公司的需求,与十三行行商签订茶叶买卖合约,行商据此向本地茶商收购茶叶,茶商之下又有茶庄、茶贩,直到贸易链底端的茶农。

图/视觉中国

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黄波说,这一链条就是当时广州建立起来的、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茶叶贸易体系,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。

1785年,美国商船“中国皇后号”满载2460担红茶、562担绿茶以及部分其他物品,从广州回到纽约,所载茶叶很快销售一空。美国本土也掀起了第一次“中国热”。

一位美国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:“在美国每一条小河边上的每一个小村庄,连一艘可乘5人的帆船都在准备出发到中国广州装茶。”

商业文化 影响世界

金山珠海 天子南库

广州“一口通商”时期,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,每年靠岸的洋船多达200艘,全国名茶纷纷运抵广州,再漂洋过海,销往全球市场。广州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,茶叶产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。

清初大儒屈大均用“银钱堆满十三行”来形容广州当时的殷实和富足。到19世纪,广州十三行每年的税银收入一度突破180万两,是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%,十三行由此被誉为“金山珠海,天子南库”。

图/视觉中国

黄波说,明代与清代前期,丝绸和陶瓷是出口的核心商品,但到了清代中期,茶叶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。可以说,当时的巨额财富,很大一部分来自茶叶贸易。广州茶叶贸易也刺激茶叶产业的大发展。广州博物馆馆员林晖表示,明代后期,广东有27个产茶县,广州“一口通商”后,花县(今花都)在清同治、光绪年间就有十余间茶行。鸦片战争前,广东产茶县增加到70个,全国有651万人从事茶叶产业,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%。不过,最为惊人的还是那些商人。当时以卢、叶等四大行商为代表的十三行商人可以说是“富可敌国”。他们与晋商、徽商一起,被称为清代最有实力的三大商帮。

长远眼光 不拘小节

十三行商人的财富积累,有特殊制度因素,也与广州浓厚的商业氛围有关,人们不仅开放意识强,还拥有全球视野,长远眼光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夏季,有英国商人向广州行商购买了1402箱茶叶。因运输匆忙以及技术原因,在包装和运输时没有很好地进行防潮处理,经过几个月的海上航行,到达英国港口开仓时,才发现茶叶发霉变质。英国商人沮丧至极,怀着试试看的心态,将茶叶运回了广州。

图/视觉中国

当广州行商接到英国商人要退货的消息后,一时不知如何是好,这不是一笔小数目,再说货已经离岸。不过,当时行商首领潘振承却认为,英商不是恶意退货,这批茶叶发霉,很有可能会让这些商人破产。如果他们破产了,也会影响以后的茶叶生意。于是,在潘振承的力主之下,中国茶商达成一致意见,如果茶叶确实出了问题,除了退茶,别无二话。这让久经商场的外国商人大为惊讶,没想到广州商人如此善待贸易伙伴,由此,广州商人也赢得了更好的口碑。在当时的欧美市场,茶叶箱上只要贴着十三行商号的标志,就是品质的象征,可以卖出高价。潘振承第八代后人潘刚儿曾说,潘振承特别积极地参与当时还是一项新鲜事物的“全球化贸易”,且以诚信为本,故而能成为行商首领。

善于洞察 敢尝敢试

广州人还心底细腻,善于洞察,还敢闯敢试,实干兴业。同样是运输途中茶叶出现变质,广州人却意外发现了加工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的奥秘。

图/视觉中国

据史料记载及广东老茶人回忆,今天大名鼎鼎的“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”大约起源于清末。当时,全国各地的外销茶叶都要运来广州。其中,云南普洱的晒青茶运过来,路途少则三五个月,多则半年以上。陆路日晒雨淋,水路潮湿闷热,有些茶叶需要重新翻晒。等到了广州,这些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会发生变化。

细心的广州人发现,发生变化的茶叶,如果没有发霉,经冲泡后,茶汤之味厚重醇和,汤色红亮,还有淡淡陈香,很适合老广的口味。于是,一些人仿效此法,将晒青茶放入地窖储藏,控制好湿度和温度,定期翻包透气、散热,历经一两年时间的“后发酵”,形成独具特色的“广东茶”,因原料茶叶多产自云南普洱,遂取名“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”。

图/视觉中国

续写传奇 赓续商脉

19世纪中叶之后,中国茶叶不再仅从广州出口,广州茶叶贸易势头回落。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史又一次选择了广州,芳村又重续茶缘。“中国茶城看广东,广东茶城看芳村”。

走进芳村大道西,但见“紫砂壶”雕塑高悬,一看就是茶城的“地理标识”。这里是亚洲规模最大、品种最齐全、成交量最大、辐射面最广、商铺最集中的茶叶集散基地和品牌孵化地。短短30多年间,曾经的城郊田野已成中国茶贸重地。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

芳村茶叶市场内 (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 徐雯雯)

芳村茉莉花茶 拉开繁荣新序幕

历史上的芳村以花闻名,有“岭南第一花乡”的美誉。其实,这里也曾是茶香之地。只可惜,20世纪初,因粮食紧缺,村民被迫毁茶种粮,种茶因此式微,但种花依然很盛。

因此,1956年,轻工业部将我国第一家天然香料厂,建在芳村花地,原料就是当地的茉莉花、白玉兰花等。由此,芳村大量种植香花,茉莉花尤为突出。

20世纪60年代初,来自肇庆的广宁人将家乡的野山茶运到芳村洞企石路,加工茉莉花茶。由此拉开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繁荣的序幕。

图/视觉中国

20世纪80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。有了广宁人拓荒的芳村,茶叶商机无限。加上附近厂房租金便宜,空地足够,聚集的茶商越来越多。当时外地茶农茶商都把茶叶运到芳村来烘焙加工。一个有一定技术和销售网络的茶叶市场初步形成。

各地茶区的人为了打开销路,也不远千里来到芳村推销茶叶。有人看到这里生意好做,就干脆租个铺位做生意。新旧茶商共处一地,形成良性竞争,诞生很多新茶品牌。

就这样,芳村茶业口碑渐渐远近闻名,吸引众多追梦者前来“淘金”。吕小勤就是其中之一,20世纪八九十年代,吕小勤从湖南老家来到芳村,创办大益春光茶行。和其他茶商一样,吕小勤最看重的是广州优异的商业环境和芳村在茶业领域产业积累。

图/广州日报· 新花城记者:廖雪明 通讯员:黎振建

茶商云集档口“一铺难求”

市场蒸蒸日上,政府因势利导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洞企石路两旁建起了正规的茶叶商铺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户茶商。

当时,人们可以与原聚居于此的老茶商打听行情,也可以与从产茶地区远道而来的“过江龙”询价问货,还可以同“下海”创业者以茶“叹”人生。

各地茶商都想在芳村开一个档口,不光为了卖茶,更为了及时掌握行业信息。虽有商铺千万间,仍“一铺难求”。

一批批“淘金者”来到芳村,或首次涉足茶业,或转行从事此业。广东雷州人李江就是转行而来的。他原本是音响设计师,但一直喜欢饮茶,也喜欢收藏茶叶,转行前已收藏了十几吨茶叶。

2007年,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之后,李江在芳村找了个档口,正式踏入茶市。他将自己的姓氏“李”分拆成“十”“八”“子”三个字,给店铺取名“十八先生”。李江说,当时生意很好做,只要有货,就有买家找上门。

“十八先生”创始人李江与茶有很深的缘分。 (受访者供图)

后来,李江又在旁边的启秀茶城开了一个旗舰店。在这里,已是广东省茶促会副会长的李江告诉记者,当时他选择在芳村开店,也是看重这里的商业环境。

“要做茶生意,谁不想来芳村开店?这里有商业底蕴,还有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绝对优势,有一整套茶产业体系。”

“芳村价格”成全国晴雨表

从一条小街开始,短短二三十年,茶叶市场的“芳村经验”“芳村价格”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。

对此,潮州人庄世伟深有体会。他曾经在芳村茶叶市场打拼10多年,如今在老家卖茶。虽人在潮州,但生意的根还是在芳村。

“我们多到芳村拿货,有些本地茶的价格也参照芳村,因为芳村的价格能够反映真实行情。”庄世伟说。

庄世伟所说的“芳村价格”,与东和茶叶“掌门人”陈军日的一次思考颇有关系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陈军日曾说:“有一天,我路过一家房地产中介,看到琳琅满目的价格贴在窗口,公开又透明,我心想为什么茶业不能这样做呢?”

基于这样的思考,2010年,陈军日正式推出东和茶叶价格指数平台,这也是全国首家茶叶指数交易平台,实时展示1000多种茶叶价格信息,为市场交易提供参考,目前平台日访问量高达150万次。

这样的指数平台,在芳村至少有6家,被业界统称为“芳村指数”,也被誉为中国茶叶市场“晴雨表”。

图/广州日报· 新花城记者:廖雪明 通讯员:黎振建

传承城市精神 延续广州商脉

当下,芳村茶产业正在提质升级,从传统商贸加速向现代商贸转型。广州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要优化发展芳村茶叶等特色商圈。

荔湾区高度重视芳村茶产业发展,印发实施《芳村茶叶商圈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(2022-2024)》,要将这里打造成现代化茶叶市场综合交易展示中心,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完成传统的交易、仓储、集散,还能得到产业孵化、品级认证等服务。

用产业吸引人,用服务留住人。据芳村茶叶市场属地政府石围塘街道提供的信息,芳村茶叶市场目前有26个主要经营主体,近4000家商户,从业人员过万人。市场汇集了国内各产地绿茶、红茶等6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。

黄波说,以芳村为代表,广州是当代中国茶业第一城市,背后体现的还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商业底蕴以及开放务实、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。

与十三行时代相比,如今芳村茶叶的内销比重要大得多,不仅延续了商脉,丰富了文脉,还折射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
来源:广州日报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